星昊科技有限公司:您的區塊鏈系統開發專家
星昊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區塊鏈系統開發的專業公司,提供智能合約、加密貨幣交易所、量化自動化交易程式等多種區塊鏈系統開發服務。
在智能合約方面,我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術,能夠根據客戶需求,設計和開發符合其商業模型的智能合約。我們瞭解智能合約技術的複雜性,因此我們能夠提供從設計到部署、測試以及維護等全方位的智能合約開發服務,確保合約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加密貨幣交易所方面,我們為客戶提供多種功能和服務,包括帳戶管理、交易和錢包管理等。我們使用先進的技術和安全措施,確保交易所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我們還可以提供量化自動化交易程式開發服務,根據客戶的需求和策略,設計並開發自動化交易程式,提高交易的效率和準確性。
作為區塊鏈系統開發的專家,我們堅持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我們的團隊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能夠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系統開發和集成解決方案。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大型企業,我們都有能力設計和開發符合其需求的區塊鏈系統。
如果您正在尋找優秀的區塊鏈系統開發服務,歡迎聯繫我們。我們將為您提供專業的技術和服務,幫助您實現商業目標。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需要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服務
歡迎訪問我們的官方網站https://xinhow.com.tw
電話07-5665138或通過手機直接撥打0901400319與行銷顧問楊濬騰Jimmy聯繫,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臺南系統開發整合經驗公司推薦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掌握最前沿的技術和市場策略是推動企業成功的關鍵。當中,傳直銷軟件、獎金遊戲系統、區塊鏈智能合約DAPP、加密貨幣交易所開發、量化交易系統、客製化系統開發等技術不僅改變了商業運作的模式,也為品牌行銷和SEO搜尋排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臺南網站與APP開發公司推薦
首先,傳直銷軟件和獎金遊戲系統為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拓展途徑和客戶互動方式。透過這些創新的工具,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分析市場需求,設計出吸引人的獎勵計劃,促進產品銷售,增加客戶黏性。
同時,區塊鏈技術也在商業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開發區塊鏈智能合約DAPP和加密貨幣交易所,企業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同時也為量化交易系統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客製化系統開發則能讓企業根據自身需求打造獨特的軟硬件解決方案,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這不僅限於系統開發,也延伸到品牌行銷、SEO搜尋排名以及部落格網路聲量佔領等方面,讓企業在線上世界中占得一席之地。臺南新聞媒體平臺合作公司推薦
另外,現代的企業更不能忽視視覺傳達的力量。各類動畫影音設計不僅能夠吸引眼球,也能在短時間內將企業的核心價值和信息傳達給目標客戶,提升品牌認知度。高雄品牌定位公司推薦
高雄新聞媒體平臺合作公司推薦而在獲得目標客戶的注意後,企業更需要通過新聞媒體平臺合作,將正面的企業形象和信息傳播出去,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後,無論是網頁還是APP系統軟件開發,都是企業向市場展示其創新能力和解決方案的重要渠道。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策略優化,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高雄部落格行銷網路聲量公司推薦
總的來看,這些先進的技術和策略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武器,也為實現商業目標提供了無限可能。在未來,只有不斷創新,積極擁抱新技術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立足,並最終實現成功的商業轉型和升級。
桂花井鎮原為桂花井鄉,2014年2月才撤鄉設鎮,隸屬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地處隆昌縣域的西北部,城鎮人口只有1139戶2200人,是四川省環境優美示范鄉鎮。 桂花井鎮總共也就4條街,桂橋、金桂、銀桂3條街的兩邊,種的是清一色的桂花樹。尤其是金桂街1號政府門前偌大的廣場周圍,桂花樹更是成排成行地遍布各處。桂樹是近年政府統一按規格購買回來栽種上的,雖栽種時間只有兩年,但逢花期,整個桂花井鎮所有的街巷里都是桂花飄香。桂花井的另一條街叫交通街。交通街其實是一條叫太大路的公路,可能是因為泡桐樹枝葉濃密,夏時能給過往車輛和行人陰涼吧,路兩邊不僅種桂花樹,還種了更多的泡桐樹。 交通街兩邊那些店鋪、衛生院、診所、加油站什么的,那些長著幾乎一個模樣的居民樓房,多為兩層,樓與樓之間砌有隔墻或圍墻,樓房都規范地離公路有十余米遠的樣子。隔墻內或圍墻內的地盤,清一色用水泥硬化了。干干凈凈的一塊地兒,用來曬糧食、曬衣服、曬瓜果、供孩子們玩。有浪漫之心的女子會在門前圍起的地盤一角種些花草。也有些人家門前圍個白瓷磚貼了邊的花池,花池里不種花,而是隨意地種上了豆角、西紅柿、絲瓜什么的。豆角、絲瓜都打了好看的竹架子,藤就爬在架子上,那些細長細長的豆角都是成對兒結的。不是成對兒結的絲瓜因為結得密看起來也像成對兒結出來的一樣。西紅柿正在成熟,綠葉間疏疏落落的紅或隱或現,煞是好看! 公路越是往東,兩邊種的泡桐樹樹葉越是濃密。公路右側低處是一棟農家樂式的五層建筑,樓頂上深綠色的“桂園度假山莊”幾個大字如鏤空的刺繡作品,格外地搶眼。這家集合餐飲、娛樂、住宿、垂釣多種功能的度假山莊,便是姐家與陳先生合建的農家樂。度假山莊雖功能齊全,但尚未試業,一樓的院子里那些黃葛蘭、石榴樹、桂花樹、黃角樹、紫薇和蘭草、鐵樹、玫瑰花、四季青什么的正在瘋長。圍墻上爬著的是金銀花的藤,藤條上正開著小朵小朵的金銀花。院子一角的三角梅開得正艷。正南面仿古大鐵門兩側的紫薇更是枝繁葉茂,花色嬌艷,如火如荼。院子東面是通往游泳池的門,員工們正在清洗池子,做試業前最后的清理工作。便想,當度假山莊熱鬧起來時,是否會擾了這庭園里的清雅哩?東面門外那一池碧水,給客人們的又該是一番怎樣的情趣哩! 姐家的玉米種得多,逢圩日趕集,姐會用背簍背去桂橋街上賣。姐的玉米不撒農藥,品種也挑得好,背多少去集市都能很快賣完。每每趕集的早晨,我就會協助姐夫把早餐弄妥貼后,去找賣玉米的姐。 我喜歡趕集的感覺,有時還特意幫姐去賣玉米,搶著背回她已賣完玉米的空背簍。街上的人都認得我,親熱地跟姐一樣叫我幺妹。不管誰叫,我都很自然地答應,很熱心地回應人家。見誰的背簍里背的是個小孩,總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孩子的頭,捏捏孩子蘋果似的小臉蛋。那感覺,就好像自己生來就是這個地方的人,生來爹媽就給我起名叫幺妹似的。 離開四川回廣西晃眼過去了一年多,但在姐家里客居的每一個日子里,姐的好人緣和街上居民們對我的友好和熱情,仍感動在心,那些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和發生在我身邊的每一件事,至今仍舊記憶猶新,情形恍如昨日。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總有一個人,在你的靈魂深處 2020-06-22 欄目分類:抒情散文 標題分類:情感美文 最是無塵清心,黃昏落日,惹了相思,不禁動之以情,癡癡遙望天邊,心中升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惆悵,模糊的視線里卻已分不清你的方向。 左手寂寞,右手繁華,掌心合十,祈求你一世安暖,不求朝朝暮暮,從此你便依附在我的夢里,歸于我的靈魂深處。 雪小禪說:“傾城必先傾心,傾心,便是愛了”,腦海中不禁回蕩起那句“不傾國,不傾城,傾其一生為一人”,沒有傾國傾城貌,卻為君傾盡一顆心的溫暖。不禁也為自己的一番癡心動容,想起便是一種流淚的幸福。 也許距離產生的不僅僅是美,還有那無盡的思念,且再沒了期限,時常想一輩子到底可以有多久,才能夠承受得起如此厚重的深情?散落一地的思緒,無處找尋。 我喜歡說:相遇是緣。大千世界,萬物起落,天地間的規律無可變更,正如有緣的人終會相遇,不論時間早晚,這份緣都會以一個最為妥當的姿態存在,或淡淡相守,或濃濃情意,緣分使然,不過是緣深緣淺。 只是這過客匆匆,在某年某月某天的某個瞬間,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恰到好處地遇見了那個一眼驚鴻的人,任是緣深緣淺卻再也無法割舍,默然于心底種下那一份眷念,從此春去冬來,終于長成了一顆相思樹,每到春來,那一季花香,暖到心間,觸到心弦。 平生不惹相思,卻最害相思,印在紙箋,刻在心里,總會或深或淺的想起,在那靈魂深處給予溫暖的人,念起,是甜蜜,也是憂傷。從此我便是囚于情感里的俘虜,以一支無關風月的筆,寫盡情思,一半傷顏,一半眷戀。 問世間情為何物?是我想你的眼,是傾你的心,還是一觸及的疼?你是融化在我生命里的流水,你是鐫刻在我心里的字,喚起你的名字,便萌生一種眷眷柔情繾綣心底。 幾縷柔情,幾許憂傷,今生百轉千回,只為與你紅塵走一遭,不悔一場相遇。期盼著一場命運的終結,轉眼間你我已是白頭,相逢一笑間,便是永遠。 永遠有多遠?濃了,怕淡了,淡了,怕薄了,薄了,怕分了,縱然此生怕是緣只至此,這份眷戀卻是如此強烈,穿越了天邊,抵達你的身邊,溫暖依然。 緣分天注定,知曉了也無法改變,既是定數,唯有隨緣。如若終究無法逃離相遇分離的劫,我便從此青燈古佛,不惹相思不傷情,獨守一世浮世清歡,淡看塵緣,把你,深藏于我的靈魂深處。 作者:淺月若寒(微信:xywk17),原名李新月,90后作者,代表作《時光靜好》《蓮語傾城》,公眾號:淺月若寒(qyrh147)、月讀微刊(xywk26),歡迎關注! >>>更多美文:情感美文
一 鄉下的草木、河池、山石田土,甚至某段典故或者逸事都是鄉村的坐標。這些鄉村坐標,如同一個個村落密碼,在本村流行通用,跨過一個河溝或者翻過一座山埡,如果不給解碼,任何人都不會明白那些清清楚楚的地名到底指向何處。 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五花八門的命名地,這些名字就是村里每個成員使用的獨特暗語,掌握這些暗語,才能在村里正常生活,也能在天南海北迅速區分自己的族人。網絡非常神奇,一個一個都藏在屏幕背后,甚至看不見人,聽不到聲音,只要打上幾個字,對上幾句只有本村人才知道的暗語,就能一下子摸清對方的底細。當然,要回答這些暗語,不在村里生活個八九年,三五句就會露出破綻。例如,在鄉下,大家對米和公里這些單位沒有多少直觀印象,在表述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話:那棵樹有多粗?有隊里安高壓線時砍的那棵柏樹兩個那么粗。那路有多遠呢?有從宋家嘴到上河頭那么遠。這一問一答,雙方都心知肚明,同村的人也都明白,但是,外村的還有誰懂呢? 如今,鄉村這些親切的地名,則似一張張久煉的祖傳膏藥,牢牢地貼在游子們的心坎上,在每一個特殊的日子,緩減著一個個離鄉族人懷鄉的隱痛。 二 彭家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50余戶同族人聚居的小村落。當然,最初的時候,肯定只有一家彭姓的從湖廣一站一站趕過來,最后在這個小山坡落戶。我想,這個時間應該在二三百年前,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事。 川北多山,連綿起伏,縱橫交錯,如同倒下的殘碎大樹,樹干是秦嶺、大巴山這些大阻天塹,那些四處延伸的枝丫則是一個個有名或者無名的余脈。我們那些山是劍門山的余脈,劍門山脈有一處埡口叫劍門關。那個不知名的彭姓祖先選中了二帽嶺山下的南坡,修房立屋,繁衍生息。二帽嶺這山的得名也是因為在一面大山上又突兀地隆起了個小山頂,像古代狀元戴的官帽。我相信,那位祖先選中這面山落戶,應該與這座山形有關。后來不少陰陽先生時常說,這塊地方背北向南,靠山是官帽,前山是筆架,是個好地穴,出人才。倒也是,山南和山北的村落里讀書人不少,還走出過幾個縣令級別的官員,這在窮鄉僻壤是了不得的事情。 二帽嶺四面散落著不少村落,這些村落所在地之前都沒有名字,哪家住下了,就按哪家的姓氏取名,彭家、李家灣、羅家河、袁家巖。這幾個村落就把這座山的四面圍完了,也就給這面山的每一片地域取了名。從此,這座無名的荒山開始美名遠揚。 在周圍的幾個村子里,我都看到有桌面粗的大柏樹,樹圍有兩三米,用“樹圍測齡法”來估算,這些大柏樹生長年份在250年至300年間,倒推過去,栽下這些柏樹的,就是乾隆嘉慶年間從湖北麻城遷徙過來的祖輩。這些遠離家鄉的湖北人,在修房立屋的同時,也栽下一棵棵柏樹,殊不知,幾百年后,這些樹木居然成為尋根問祖的最好依據。這些遷居者在川北深山中拓荒生存,等家業興旺之后,就修墓立碑,記載家族的來龍去脈,遠遠的懷念著自己的故鄉。 二帽嶺、九龍山從仙人嶺分支出來,中間還伸出了一個個沒有命名的山包,形成兩個大山坳和許多小灣。這些小山灣里,要么聚居著各姓的族人。九龍山下的叫蒲家灣,老鷹嘴下的叫李家灣,遠遠的與彭家南北相對。在這個山坳的東面,則是深深的峽谷彭家河。彭家河早年是一條蜿蜒粗糙的小河,漲水則漫田淹地,枯水則亂石暴露,成為光屁股孩子摸魚捉蝦的場所。河邊陡峭懸巖上下的蛇形小路,如同一根曲折的臍帶,暗示著生命的走向。如今,水面抬升,變得波瀾壯闊,這條小河溝已經深埋在百米之下,當年的小路則隱身底層,成為著名風景區升鐘湖的一段河床。關于這條小路,我相信,只會有越來越少的人知道它的容貌,直到有一天,它將永遠成為一個謎。水,仿佛是另一種時間,把水下的一切變成歷史。 三 老院子、染房頭是兩座有名的四合院。老院子在上面巖,染房頭在下面巖。半坡中間一條大道,把一個村落分成了兩半,在成立農業社的時候,以大路為界,把這個村落分成了兩個社。雖然是一個大家族,這一分,田地莊稼保管室也就劃分開了,隨著上下兩個社分田分地和分財產的不均,多多少少引起了一些糾紛,上下兩個社族人之間的情分就有了些隔膜。 上巖面最大的院子是老院子,老院子里有我的姑姑,經常上去。雖然同在一個村落,從下面巖到上面巖,還是感覺有些生分。在我能記事起,老院子就已經缺了一角,四合院只有三面。四合院里住的都是一個祖輩養育的幾個親兒子,兒子成家后,就分灶獨立。祖輩有多少間房,有多少臺柜子,多少田地,就按兒子的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成家一個,就分出去一份。沒有結婚的,就跟父母一起生活,到了成家后,一年半載,就要分開過自己的小日子了。往往兄弟多的,媳婦間往往就會因此結下宿怨,老大分得少,老幺占得多,大媳婦占強,二媳婦心精……這些分分毫毫的小事,就會讓兄弟姐妹間產生矛盾,結果親兄弟之間的怨懟勝過外人。分家過后,低頭不見抬頭見,各家各戶又生兒育女,老房子不夠用了,于是都紛紛拆舊屋建新房,曾經完完整整的四合院如同當年整整齊齊的一口牙,一個一個的掉落,最后,只余下兩條光禿禿的牙床。在四合院還沒有拆完的時候,祖輩們就一個一個的去世了,當年的雕花門窗、朱漆挑梁、桐油板壁全都拆得七零八落,有用的就用刨子一推,把上面的塵土污垢一除,或者重新刷一層漆,又是嶄新的木料了,安放在新的房屋上。如果用不上的,就直接扔進火堆,化為灰燼。老院子還有一排房屋沒有拆,雖然有粗大的柱子和抬梁,但是木樓低矮,后輩們進去都要撞頭,所以只能堆放雜物了。 染房頭的居民中,我記得的都是光字輩的長輩了,之前的登字輩、永字輩的,在我沒有出生前就去世了。光字輩的我要叫祖父,之中出過兩個先生。先生就是老師,是民國時期劍閣師范的畢業生。國字輩與宗字輩是一個輩分,這個院子里又出了兩個先生。這個院子叫染房頭,卻走出一個又一個教書先生,看來起初以經商為業的人家已經轉向了耕讀。兒孫們勤奮苦讀,紛紛外出求學,結果也一個個遠走他鄉,離開了故園。 還能叫得出名字的院落,除了新房子就是保管室了。保管室,是一個應運而生的事物。保管室修在下面巖一個大平壩里,有二十多間,室內抬空,無一根柱子,西面有一個木樓,樓上的板壁可以拆卸。室外的大壩子里還鋪上了大小一樣的光滑石板,是全社的曬場。在農業社的時候,全社的糧食都堆在保管室里,全社的男男女女集中在一起撥苞谷、曬谷子,那場面真是壯觀。 包產到戶以后,保管室日漸空落,只有在春節或者空閑時,又會熱鬧非凡。春節初幾頭,村里組織看大戲,就在保管室演出。舞臺布置在那個木樓上,把板壁一拆,觀眾就在曬壩里擺一排排長板凳看戲。雪亮的煤氣燈光把舞臺照得透亮,周圍幾個村的群眾都趕過來,把保管室擠得滿滿的。每到這個時候,曬壩里賣甘蔗、橘子、小吃、玩具的小販也過來了,這便是小孩子最開心的日子。那些穿得花花綠綠,唱得咿咿呀呀的川戲小孩子不感興趣,都跑出來在曬壩外的小攤前打轉轉。劇團的演員分派到各家各戶,與社員們一起吃住。各家各戶都把這些演員當稀客一樣款待,在吃飯的時候,我發現這些演員與平常人一樣,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在舞臺上,他們要么威風凜凜,要么美若天仙。大戲一般是唱五天七天,每天保管室都是人山人海,各家各戶都有遠近的親戚過來,還有不少是帶著介紹對象的重任來的。這家帶個姑娘,那家帶個小伙,遠遠的打個照面,然后背地里談談印象,于是就開始了來來往往的媒妁之言。 隨著兩個大院子人丁興旺,在我小學還沒有念完的時候,這兩個院子就已經不復存在了,如同拆字游戲,四合院的一筆一畫四處零落,再也看不出這些新修農家之間的親疏遠近。那些上了年紀的長輩,也開始如同一個多余的人,在這個兒子家吃住一個月,又到另一個兒女家吃住一個月,其間雞毛蒜皮的柴米小事,也讓村里家家戶戶吵鬧不斷。如今,保管室在閑置了幾十年后,也終于拆除便賣,在原址上修起了一套民房。 這樣的解體與紛爭,與當年老人家唯愿多子多福家大業大的想法相去有多遠呢? 四 我老家屋后有幾棵粗大的柏樹,它用自己的腰圍暗示著我們族人在這個山坡安家落戶的年辰。那些樹粗得要兩三個成年男子才抱得住,我想,如果這些樹一直長,會不會把我們村子長滿,長到村里沒有地方修房屋了呢?到時候,我們在哪里住呢?然而,我的擔憂確實是杞人憂天。 是何時大家才開始謀劃著走出村子去掙錢的呢?現在幾乎沒有誰記得了。我們村最早成規模外出的,應該是到新疆摘棉花。這還是從一件婚事引起的。村里有個叫云的姑娘初中畢業后,家里就開始張羅著給她介紹對象,父母介紹了幾個,那云姑始終不同意,眼看著又到春節了,男家又要上門提親,沒有辦法。云姑的同學有親戚在新疆,說回來在招人去摘棉花。云姑橫下一條心,私自加入了去新疆摘棉花的隊伍。兩年后,云姑抱著一個孩子回到四川。云姑回來講了不少新疆的事,新疆的棉花又大又松,輕輕一扯就下來了,一天可以摘上百斤,也就有上百元的收入。村里人聽得熱鬧了,于是就跟上她踏上淘金之路。 頭一年到了新疆的,見了些世面,覺得氣候不慣,就商量著往廣東跑。深圳、中山、東莞這些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名字,成為村里另一個聚居地。一年一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跑出去了。進廠的、當保安的、制模的,什么工種都有,三五年回來,都收拾得洋歪歪的。年輕人打扮得光鮮锃亮,中年人也穿夾克衫牛仔褲,比早年在家周正多了。村里有個中年人,既沒有多少力氣,也沒半點技術,還是興沖沖地跟上年輕人跑了三五年,錢雖然沒有掙多少,但他把全國逛得差不多了,給人家擺起龍門陣,大家都羨慕死了。 之前村里50多戶400多人,現在留在家里的,不到20個人。全是老人和小孩,小孩一長大,也到父母的廣東福建去了,村里的老人也越來越少。莊稼地也荒了,沒有人種得動,也沒有人愿意種。雖然現在連農業稅也免了,老人們也只是在房前屋后種點菜和一點點莊稼,自己夠吃就行了。一戶一戶舉家外出,草都長到了院子里,沒有人居住的房屋,毫無生氣,一天天蒼老。不說房屋無人護理,就連各家各戶的祖墳要么深深的藏進雜草中,或者被山洪沖毀,無人理會。 竹木森森,高過房頂,似乎要把村莊吞沒。 大家都很少回到村里,都在各自的城市早出晚歸,與城里人一樣呼吸著城市的空氣,穿行在城市的街道,然而,有誰知道,他們是一個個村莊出走的人呢?我們這個村落,有在山西、成都做老總坐大奔的,有在廣東、湖南、福建、陜西各大城市當小老板的,也有在浙江、江蘇買房定居的,他們都在異鄉拋頭露面,成為土著。 突然有一天,我的QQ閃爍,有人加我進一個叫“青龍宮彭氏心靈驛站”的 QQ群,一看這幾個字,我心里一熱,于是迅速進去一看,啊!全都在,原來村里的鄰居、小伙伴全掛在網上,如同當年選舉時的花名冊,排得看不到尾。雖然前面的頭像各不一樣,后面數字不盡相同,但是看到姓名的開頭,全是彭彭彭彭,就像當年在保管室開社員會一樣,黑麻麻的。 大家都在電腦那頭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掙錢糊口養家,空了上來說一句,然后大家有空的都七嘴八舌跟著說說,這與當年在碾子上吃飯擺閑條一樣,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 雖然村子一天天敗落,大家在群里還不時說著不可能回去長住的鄉村,還設想著,什么時候也在村里建一個大的狩獵場、無公害種植園、農家樂…… 然而,我卻在一邊安靜的計算,村里有多少戶人全家外出,還有幾戶人家家里還有老人,再過五年,十年,村里還有幾個人守在那里。 為了讓我的地名統計不遺漏,我問網上掛著的一個個姓彭的,有早年在村里的年輕人,也有在外出生成長的,還有跟著兒女進城的老年人,有好些地名已經記不準了。當下都已經是這樣,再過個三五十年,我們遺忘了村莊,村莊也會把我們遺忘。那些謎一樣的地名,又會像當初取名之前一樣,在土地上消失。我想,在什么時候,還會有新一輪移民過來,在這里修房立屋,然后給這里的坡坡坎坎重新命名。 不知道世事還會如何變幻,不知道我們還會走向何方,我相信,生養我們的那一塊土地,永遠會在那里等著我們。總有一天,我們還會在那里碰頭。 >>>更多美文:抒情散文
RF12DDDCSSE15E15